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部戏一个是物质匮乏、全民的思想被暴力统一、不能有个人追求的年代;

一个是物欲横流、人人都遵从欲望、追名逐利的年代;

两个不同的时代,人的精神世界一样的贫瘠荒芜,人们都不知道未来是什么,而两个天才在两个混乱的时代里和人群格格不入。

但他们是真正的王者。

真正的王者,并不是在竞争中的胜者,而是得了大道的人。

大道是什么呢?

小神童展示的神力就是大道——

看清这个世界的本质;

而这个世界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王一生给的答案是:

让身体活着的食物,

让精神活着的“棋”

……

小说的结尾处,有一段文字描述: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

阿城像一位浪漫的诗人,他让王一生有了一次传奇的博弈,并在这次博弈中超脱众生,得道成王;电影里把这段情节渲染得更令人振奋和热血贲张,这是一个真正的王者,他得了大道,处于高处,藐视众生。

得道成王

“道”在本片也被等同于“找到信仰”。

本片的题眼是那个代表“信仰”的十字架,它一直在“脚卵”和“小香港”之间流转着。

喜欢电影中对金士杰演的“脚卵”这个人物的改编,他和小香港都是失去本位的漂泊者,是找不到“根”的人,但他们同时也是“信仰”的见证人。

失去“根”的小香港

关于信仰,电影在小说的基础上,又在更广阔宏大的叙事背景里强调了一遍:

信仰就是人生的铆定点,

对王一生来说是挚爱,

对脚卵和小香港来说是很“古”的东西,是“根”,是自己的“来处”。

这让我联想到了古希腊的悲剧,

在命运面前,人是多么无助和可怜,在时代的大潮下,个体是多么孱弱和渺小;

当然,接受命运的安排,随波逐流固然是一种洒脱,

但是,内心有恒定的坚持,即便注定失败也有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以及无论被命运如何摆布也不服输的精神,这些是构成古希腊悲剧的核心;

如王一生一样,

“棋”

从他的爱好,进而成为挚爱,最终成为信仰;

这是他人生的铆定点,

为了这个信仰,他在和命运搏斗,

即使在命运面前,他终究会被打得粉碎,

但只这一瞬间,

他焕发出了生而为人的力量,这让他光芒万丈。

电影里让脚卵目睹、参与并牺牲自己支持了王一生,

也让小香港目睹、参与并帮助了小神童,

同时也让作为观众的我在迷茫中感动莫名,

这是电影里的表达,它有着古希腊的悲剧性内核,极为震撼。

胜败乃兵家常事,下棋乃趣乐消时,只要不是专业象棋手,不必劳心费神争输赢。

《棋王》,这是当代作家阿城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篇短篇小说,很多作家都曾提到过对阿城的肯定,看完《棋王》这本书后你只会想说两个字:牛逼!甚至还找资源看了翻拍电影《棋王》。

在上个世纪阿城的小说都是被各大导演抢着拍,据说连诺贝尔奖得主莫言都视阿城为偶像,说自己的全部作品都不如阿城的《棋王》,可想而知他的江湖地位有多高了。

徐克导演觉得《棋王》太有魔力了,明知道会黄,还请了影帝梁家辉来担任主演翻拍成电影,可惜拍出后被禁映。

《棋王》主要讲述了文革时期,知青“棋呆子”王一生四处寻找对手下棋、拼棋的故事。表面上写的是棋之道,但实际上棋的背后蕴含了作者所认可的人生哲学理念,棋也是一个载体,通过棋道延伸出一些道家思想。

“吃”只求饱

吃,代表了王一生的物质追求,他针对“吃”和“馋”有着明显的区分。

吃,是下棋的脑力与体力保证,“一顿不吃,棋路就乱”;馋,是更高的物质追求,“想好上加好,那是馋。”

王一生吃的虔诚且精细,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凡是有漏网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立马用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落在衣服上,手一按拈嘴里,哪怕是掉在地上,他也会起身寻找。吃完后把筷子舔干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再小口地呷。

甚至饭粒掉到茶几上,他也会用手指叩出来放在嘴里,如果是干饭掉到槽牙里,舌头赶不出来,也要伸手到嘴里抠,直到嚼完和着口水咽下去。

用朴实通俗的文字对“吃相”的细腻描写,无比传神,让我感到很震撼。如果看过梁家辉饰演的王一生在桌子上叩饭粒以及吃饭时的面部表情,你会感觉画面感更加强,不得不说梁家辉的演技不愧是影帝级别,演绎得极为传神。“有时你会可怜那些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