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里对吃的描写并不是强调王一生的饥饿程度,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王一生是寒门子弟,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饿过的人会对吃饭极为虔诚,深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与“我”的对话中,王一生说:“你不错,读了不少书。可是,归到底,解决了什么呢?是呀,一个人拼命想活着,最后都神经了,后来好了,活下来了,可接着怎么活呢?像邦斯那样?有吃,有喝,好收藏个什么,可有个馋的毛病,人家不请吃就活得不痛快。人要知足,顿顿饱就是福。”

王一生除了回应“我”因为没有油、书、电影发的牢骚,也暗戳了一些在文革中遭了罪活下来的知青,不应该养成“馋”的坏毛病让自己活得不痛快,能够幸运地活下来要懂得知足。

“棋”只为解痛快

关于棋,王一生的母亲讲得很明白:“先说吃,再说下棋。”棋是人吃饱了饭以后的闲趣,说白了,就是那么点玩意儿。所谓闲趣,就是一定不能被当成吃饭的家伙。人为了吃饭,闲是闲不住的。如果指望靠下棋吃饭,那么结果就是饭吃不好,棋也下不好。

在这层面上,抛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人在吃不上饭的时候,兴趣怎么办?下棋如此,其他的爱好多是如此,比如弹琴、书画、音乐……

这是兴趣和生存之间的冲突,如果生活无法继续,还谈什么兴趣呢?只有让自己能够生存下去,变得强大起来,才能兼顾自己的兴趣。

当然,王一生虽然答应母亲不以下棋为生,但是下棋却是王一生的精神寄托。为了学习棋路,他流连于街头巷尾,经常与民间高手厮杀一天,不管认识不认识,是否出名,逮着人就问下棋吗?

他对于象棋是一种纯粹的热爱。他可以跟因为被批斗成为社会边缘人的象棋高手---一个被迫害得只能拾破烂为生的老头成为知己,也可以在农场的比赛中因为不愿意自己的朋友用家传的象棋去行贿举办人只为给他一个名额,所以坚定地放弃一赛成名,崭露头角的比赛机会。

他下棋不是觊觎象棋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纯粹就是因为想下棋、爱下棋。因此,在故事最后的高潮部分,他享受于一对九的车轮战,并且下到如痴如醉,如梦如死的境界。王一生追求的是超凡脱俗的解脱与个人人格的自由,这一次大战想必他是痛快的。

王一生一辈子是不可能离开象棋了,就算没有棋、棋子儿,有人阻止不给他下,他也能在心里下,除非有人把他的脑袋挖空,这是王一生对象棋的痴迷。

3.思想上的跃迁

曾经有一个同学带王一生去见自己的父亲,据说还是国内名手。名手摆了一副据传是宋时留下的残局,要王一生走。王一生看了半天,一五一十地讲起解局的方法,还帮古人赢了。

名手很惊奇,要收王一生为徒弟。不料王一生却问:“这残局你走通了?”名手说:“未走通。”

王一生说:“那我为什么要做你的徒弟?”

名手觉得没面子,就对自己的儿子说:“你这个同学桀骜不驯,棋品连着人品,照这样下去,棋品更劣。”

从中可以看出王一生的“傲”,因为他到处找人邀战,战胜过很多人,没有人挫他的锐气,所以性子就变得有些孤傲,好在这位名手的预言并没有成真。

王一生遇到了一个捡烂纸的老头儿,性子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与老头儿下棋时,王一生居然连输了五盘。之后,王一生有空就去找老头儿下盲棋,两人一起琢磨棋路,终于有一天王一生赢了老头儿一盘棋。

老头儿不仅收王一生为徒,还给了一本棋谱他。老头儿用阴阳盛弱之道来讲下棋的底层逻辑,同时也点破了王一生的弱点,太盛。

用造势损导随机应变,指导王一生把棋艺和道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所以他的棋艺才得以脱胎换骨般精湛。

故事的最后王一生打败了八个对手,另一个冠军老者输棋后来到了现场对王一生说:“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老朽有幸与你接手,感触不少,中华棋道,毕竟不颓,愿与你做个忘年交。老朽这盘棋下到这里,权做赏玩,不知你可愿意平手言和,给老朽一点面子。”

因为坐得太久,王一生挣扎着起不来,许久才呜咽地说,和了吧。跳脱输赢的计较,找到自我人生的新意境。破旧立新的真义,应是像王一生这样从无到有,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力,开创新的局面,却又能体会到他的谦卑。

据说,汪曾祺看完《棋王》后写信给阿城,叫他不要陷入道家太深。“王一生是近世以来罕见的一个深刻体现了道家文化特征的人物形象。王一生深得老子的阴柔之气。他的性格是坚忍而沉着的。”

王一生的母亲最担心王一生因为痴迷下棋而衣食无着落。因为那时“专学下棋是有钱、有身份的人干的,不指着下棋吃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