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轩辕新明录 > 第七章 京城卫戍系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中秋过后的第三天,朱和尭前往春晖堂向朱慈炤请安辞行。

朱慈炤显然是打算听从洪诚丘等人的劝说,在清华园享受人生,告诉朱和尭,自己将会在清华园一直住到冬至祭祖之前,才会回去紫禁城。

朱和尭不太清楚父亲的想法,也不敢多问,又与母亲胡皇后说了几句话,便告辞出来。

回宫的路上,朱和尭特意把邹树人叫上车,询问清华园的安保情况。

邹树人这几年一直负责军校和警跸的事务,平时在京城和保定之间两头跑,同时兼顾教学和京城安保。皇家陆军保定军官学校采用的是邹树人制订的教学条例,大致模仿现代军队的训令,要想严格执行,非邹树人自己经常到场不可。好在,当年在东宁练兵,还是培养了一些人才的,保定军校建校之时,邹树人就安排俞齐时担任校长,他手下的警备队骨干抽调了几十人担任军校教官。几年下来,俞齐时已经在校长的位置上越来越娴熟,可以单独应付,邹树人留在京城的时间变得多了起来。

关于清华园的安保,邹树人告诉朱和尭,可以确保万无一失。京城防务尤其是皇家警跸,是有很多重保障的。

首先是皇家陆军有一个卫戍旅,驻扎在京西香山脚下,其中会有一个营的兵力在清华园附近布防,士兵每月轮戍,一个营的野战军虽然只有五百人,但即便几千土匪也不足为虑。

然后是京卫指挥使司,指挥所设在丰台地面,下辖九个营的兵力,分别在京师各个城门之外数里处的营地驻扎,士兵每日到相应的城门值岗。担任京卫指挥使的是自己最得力的助手冯圣,最可信任。

京城城墙以内的秩序则由锦衣卫指挥使司负责维护,锦衣卫下辖侍卫司和仪卫司两个部门,总兵力达到一万人,其中六千驻在京城,四千驻在南京。这次中秋赏月,就有大约一千二百人跟随来到清华园,负责近距离保护皇帝和后妃们的安全。

而最最接近皇帝身边的,则是隶属于内务府的护军。护军成分最为复杂,大体分为三支。一支是西洋卫队,有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三个联队,总兵力约六百人,轮流当值。这些西洋人全都是雇佣兵,且语言不通,所以只听军机处调遣,可以信任,目前在清华园担任警跸的就是葡萄牙卫队。第二支是绿旗满洲人组成的内卫佐领,总计三百人。听上去,用满洲人担任大明的内卫护军似乎有些夸张,实际上这部分人并不在宫内当值,而是在靠近北安门的护军衙门候命,专司护送内务府官员到各处皇庄收纳物产税银、抄查犯官家产等事务。第三支由内务府领下的各色人等组成,包括一些原来东宁郑氏家奴的子弟,以及在“平虏靖难”的过程中,陆陆续续罚入内务府的清朝汉官和汉军旗人子弟,这些人编列为内务府籍,名义上属于皇家奴仆,男丁成年之后需到内务府承担差事,包括充当护军。

朱和尭对邹树人的部署非常满意,不过细算下来,这些卫戍部队的总兵力似乎也就一万多人,作为拱卫京师的军事力量,似乎太少了些。

邹树人又给朱和尭解释,驻京卫戍部队人数少是有意控制的,因为京城人口众多,普通士兵容易和老百姓起冲突,而且京师物价昂贵,相应的军费开支会多,所以只保留必要的兵力。实际上,北城居住的满洲人和蒙古人平时在家为民,战时可以迅速编组成六个步兵营和两个骑兵大队。如果形势需要,京师周边至少还有十几个卫所大约两万兵力,以及北直隶厢军大约三万多人可以调动。万一军情十分吃紧,那么驻在张家口外的皇家陆军野战军泰山镇只需要三天就能驰援,山东、山西邻近地区的卫所军也能赶来参战,可保万无一失。

朱和尭听完,越发觉得放心,顺口问起保定军校的运作情况。邹树人告诉朱和尭,保定军校建校七年来,每年的学员数量都在一千以上,包括皇室和勋贵家族的子弟、羽林苑武科班的优秀毕业生、各野战军镇和卫所选送的精英骨干,以及民间报考军校录取的学员。学员在校期间要学习射击、队列、指挥、军法等多门科目,就算是报考后勤科的学员,也要花四个月学习作战。学员依身份不同,受训时间可以是半年、一年或者两年,受训结束之后,分配到野战军或者锦衣卫任职。

邹树人的这番描述,令朱和尭有些心驰神往。作为皇帝的嫡长子,朱和尭很早就受封宝亲王,并且在南京学习处理政务,而弟弟朱和?则会和其他宗室、勋贵子弟一样,在年满十六周岁的那一年前往保定受训。尽管皇子和高级勋贵子弟的训练内容简单,一部分项目会用观摩取代实训,但自己却从未经历过,仅仅在十六岁那年以王益的名义接受了大明皇家陆军准尉的军衔,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于是又问邹树人,今年有哪些人去保定受训。

邹树人想了想,说今年似乎没有什么重要的勋贵子弟到保定受训,非要说的话,只有延恩侯金玄烨的长子金胤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