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猫蛋在接下来几天做了很多尝试,在心里求神拜佛,希望给一份好运气;苦苦思索在另外一个时空自己的各种物品,看是否有没有特殊的属性,都没有结果。而且,她在思索的过程中发现,可能自己在这个身体的原因,所以很多思考就不自觉的带了这个年代的属性。

事实上,无论是王子月还是猫蛋,都没有什么撞大运的福气,更多的是一种平淡的幸运, 只能说一句平安是福。在王子月那个时空的平淡,就是按部就班的上学,一步步靠着自己的力量买房买车。猫蛋眼前的路就是从小做家务,从小做农活,到了年纪就像周围所有人结婚生子,这个时代大概率的话婆婆也会诸多挑剔,遇到好婆婆的概率比中奖几率都低一些。

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首先就是要读书。父亲生病的话,家里接下来的日子会比较难过,所以不顾家人去上学不可能也不现实。唯今之计,只有看看能不能将爹爹的身体治好,这样家里有个成年劳动力,而且记忆中爹爹身体好的时候,家里过得是非常好的。王二平咳嗽的时候少,吃了比较粗糙的食物,有时候会吐出来,还有血,这个好像是胃上的毛病,不是胃出血就是胃溃疡,这个病好像还是需要静养,卧床休息,补充营养,家里这个条件现在也不好将养。

现在自己只有九岁,又是个女孩子,说话没有份量。去县里看病估计花十几元。这个小山村,一个成年人一年下来的工分算下来也差不多一两元。所以去县里看病一般人都不考虑。按照每年工分的算法,差不多需要一个人十年左右的工分。人看不了多远的事情,只能以现有的情况来考虑,这也是穷人的局限。猫蛋只能等待合适的时机劝说。

柴淑女发觉自家闺女沉默了很多,不过她太累了,闺女病好了,她就没精力关注太多了。大儿子狗蛋和大女儿猫蛋现在就是她的帮手,剩下的三个孩子,一个孩子在吃奶,两个孩子还是不懂事的阶段。 她今年35岁,虽然是5个孩子的妈妈,之前王二平做点小生意的时候,她没有这么累,这么苦。自从婆婆去世之后,好像所有的事情都不顺了。家里有多少钱她不知道,不过家里之前买回来的米面之类的逐渐在减少,七张嘴都等着吃饭,而且细粮之类的要留给王二平吃,可吃的东西就更少了。

王二平没有察觉到柴淑女的苦闷,他好像生病之后,就把所有的担子放下了。他没有说有没有存钱,也没有说后面怎么样,只是在养自己的病。柴淑女不是那等泼辣的妇女,丈夫生病了,她也就没有逼问,准备用肩膀撑起整个家。村里的人都是这样过的,有了自己的地,从春到秋,努力种地,吃喝拉撒所需所用都从地里来。现在大家都统一劳动,年终参与分配,两个孩子也能挣点工分,她觉得这样过日子也算有个章程。

唯一担心的是王二平的病,王二平这样病着,基本在家里躺着,她也不怕,只要王二平在,她就觉得这个家不会散。所以她选择自己扛起这份压力,她觉得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日子苦点没关系。

柴淑女性格温顺坚强,除了担心丈夫,就觉得日子还过得去。张月女却觉得这日子再也过不下去了。

她之前自豪自己有四个儿子,走出去腰杆子也要硬很多,不过四个儿子吃起东西来,就要蝗虫过境,感觉多少东西都不够吃,还得她每天计算着,不过基本能吃饱。老大王二平之前经常给他们贴补,时间长了,她忽略了这些功劳,觉得是自己的功劳。结果,王二平3月多生病以后,自己的日子都过得勉强,当然也没有补贴弟弟。张月女是当家的人,立马感觉家里的粮袋子下的厉害,离秋收还有一段时间,如果不精打细算,估计都撑不到秋收。一察觉到这种情况,她就是开始每天定量做饭了,家里的伙食,加入了更多的野菜,两个小女儿文慧和文香需要每天摘野菜,灰灰菜,苜蓿,苦菜,地雷雷(蒲公英)只要能吃,就能端上饭桌。

除了吃饭这件大事,剩下的两个儿子的婚事也是张月女和王二顺肩头重担,二儿子文多21岁,文建18岁,文怀15岁,一个接着一个,都要说媳妇。尤其是二儿子那更是岁数也有点大了。 大儿子文文给媳妇的彩礼,王二平给支持了一半。张月女看现在这个情况,平常不补贴也就算了,三个侄儿结婚不补贴可就说不过去了。

所以,这段时间她一直在等,等王二平好一点好过去讲一下这个情况。毕竟侄儿的事,大伯不能不管。不过,估计老大家近期不顺,王二平病的缠缠绵绵,前两天猫蛋也生了病,张月女就想着再等等,不然过去了怎么也要拿点东西。现在的她恨不得一分板成两半花,主打的就是精打细算。王二顺几次去看哥哥,她也不让带什么东西过去,她觉得老大家有钱,自己家出人就行了。

几个孩子她都没让去,毕竟王二顺已经代表了家里所有人。还是大儿子文文的媳妇梅梅有点成算,下雨的时候捡了一些地衣,清洗干净,让文文给王二平送了过去。还被张月女骂了一通,说老大家家庭条件好,看不上那点东西。梅梅不好反驳婆婆,只是点头应是,不过她心里有点看不起婆婆的做法,后面想要仰仗大伯,大伯生病的时候一毛不拔,也是个糊涂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