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在下崇祯 > 第247章 行万里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河南巡按御史黄道周,在负责赈灾的参议沈名森那里吃了瘪,他又气不过,便气冲冲的来到河南巡抚衙门,准备质问河南巡抚焦源清。

原河南巡抚邱兆麟任职期满,已经调任他职,焦源清便补上了这个缺。

此时的河南巡抚衙门里,各级官吏来回进出,忙的是不可开交。

巡抚衙门的大堂里,河南巡抚焦源清正对着一个参议吩咐事情,“周王殿下派人王府长史送来了一批钱粮,用作赈灾,你马上去清点入库,没有本官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擅动。”

“下官明白。”

这名参议转身走出大堂,正好碰上黄道周走进大堂,两个人差点撞上,这参议对着黄道周道了一声“抱歉”,便随即快步离开。

河南巡抚焦源清被门前的动静吸引,自然看到了黄道周,“黄按院,你怎么有空到我这巡抚衙门里来啊。”

“快请坐,来呀,给黄按院上茶。”

黄道周却并不领情,摆了摆手,“多谢焦抚台,不过还是不必了。”

“下官这次来,是有这事情想问一问焦抚台。”

焦源清看黄道周面带不善,心中也有些吃不准,“黄按院,有什么话,坐下来说。”

黄道周见焦源清言语客气,也不好太过指责,“焦抚台,那藩台衙门的参议沈名森可是你派出去负责放粥的啊?”

焦源清点了点头,“是我派过去的。”

“那焦抚台可知晓,那沈名森无视百姓,枉顾妇孺啊?”黄道周语气略显不满的问道。

焦源清眉头微皱,但却并未有过多表现,“黄按院,不知此话怎讲啊?”

“那沈名森区别对待百姓,凡是青壮,碗中的米粒就多,可若是妇孺,那碗中的米粒,却是少的可怜!甚至是抢不到粥!”

“大灾之年,各地收成都不好,赈灾的粥达不到要求,这个,下官倒也理解。”

“可这老弱妇孺,本就弱势,若是再吃不上饭,大灾之年,她们如何活得下去呀。”

焦源清听了黄道周的话,显得很是平静,“黄按院,稍安勿躁。”

“沈名森的放粥方法,是省里统一安排的。”

“省里统一安排的!”黄道周看向焦源清,语气满是质问,“那敢问是省里的哪个衙门安排的?”

“是布政使司衙门,是按察使司衙门,还是巡抚衙门?”

焦源清手指指向自己,“是我安排的。”

“焦甚一!”黄道周猛的站了起来,手指点向焦源清,“你身为河南巡抚,牧养一方,岂能置治下百姓于不顾!”

“此等枉顾性命之法,与牲畜何异?”

焦源清面对黄道周激烈的言辞,也不恼怒,“那敢问黄按院,那些灾民与牲畜何异啊?”

黄道周脱口而出,“人是人,岂是牲畜可比!”

“黄按院,你说错了。”焦源清也站起身来,“这人要是连饭都吃不上了,与牲畜并无区别。”

“同样是一锅粥,让一百个人吃饱饭,和让一千个人吃上饭,你选择哪一个啊?”

“同样是死人,死一个老弱,和死一个青壮,你又选择哪一个啊?”

“粮食不够吃,如此,这也是为了大局考虑。”

黄道周怒目而视,“你,强词夺理!”

“你身为一方主官,治下民众饥肠辘辘,而你却在这巧言令辩,岂不让人耻笑!”

“正是你的为了大局考虑,你知道那些灾民都易子而食了吗!”

焦源清点了点头,“我知道,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

“黄按院,本官也告诉你,在野,你读的是圣贤书,在朝,你入的是翰林院。”

“你没在地方任过职,不知道百姓的困苦,更不知道百姓的无奈。”

“黄按院,你自京师前往河南的道路上,见没见到道路两旁的田地里,那一座又一座的坟茔?”

“我来告诉告诉你,那些坟茔,大部分都是新培的,里面躺着的,大都是些没扛过这个冬天的老人。”

“近些年来,冬天是一年比一年冷,冬天,对于那些老人来说,就和渡劫一样,熬过去了,便继续苟延残喘一年,熬不过去,就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土包。”

“更有甚者,有的老人为了不拖累子女,主动求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死人,是避免不了了,本官所做的,是为了这片土地,多保留一份生机。”

黄道周并不理会,“你所谓的生机,就是以牺牲老弱为代价吗?”

“焦抚台,你也是两榜进士出身,自幼读的也是圣贤书,难道不懂得一个仁字?”

焦源清一甩衣袖,“求仁方能得仁。”

“圣贤书,是用来讲道理的,不是用来做事情的。”

“粮食不够吃,总要有所取舍,只能先紧着青壮。”

“数十万的灾民,那么多人,最重要的不是赈灾,而是维稳。”

“我是河南巡抚,我要保证这数十万灾民不会揭竿而起,杀官造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