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在下崇祯 > 第220章 锦州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朝鲜,平安道。

清兵大举进入平安道的小义州。

平安道的小义州,原来叫义州。

只是辽东也有个城池叫义州,自朝鲜总督洪承畴上任以来,没少了研究辽东的态势,他一看,辽东有个义州,再一看,朝鲜平安道也有个义州,这不容易弄混了吗。

所以,洪承畴大笔一挥,通知朝鲜方面,平安道的义州,为了和辽东的义州作为区分,从此改名小义州。

如今,大清便屯军于小义州,领军者,乃是睿亲王,多尔衮。

多尔衮领兵三万,如虎踞山涧一般,死死的盯着平安道的明军。

驻守平安道的是明军定山营主将黄得功,麾下一万人马,同时,皮岛总兵毛文龙领兵一万出了皮岛,赶来平安道支援。

黄得功和毛文龙还纳闷呢,多尔衮麾下三万建奴,怎么就不进攻呢?

但是,他们两个也不敢掉以轻心,这可是三万真鞑子,真要是动起手来,他们还真够呛。

那多尔衮为什么不进攻呢?

很简单,因为他也没把握。

多尔衮带了三万人不假,但是,正儿八经的女真人,就一万人,其中精锐士兵五千,剩下的五千,都是些老弱病残。

剩下的两万人,都是汉军和朝鲜军穿着八旗的服饰伪装的,当然了,只是服饰,并不披甲,其中一万汉军,一万朝鲜军。

多尔衮麾下是有三万人马,他不是不想打,是他也不敢。

明军足足有两万人,都是战兵,自己这虽然有三万人,但能打的也就是这五千精锐,其次是那五千老弱病残,再次是那一万汉军,至于朝鲜军队,只能是呵呵。

为了怕朝鲜军队临阵混乱,露出马脚,多尔衮还得额外分出一千人马专门看管朝鲜军队。

就这情况,真要是真动起手来,自己未必就能占得到便宜,所以多尔衮也就没打算打,而是牵制。

多尔衮不敢打,黄得功和毛文龙也不敢打,如今敌我双方是麻杆打狼,两头都怕,僵在这了。

朝鲜境内,大明,大清,双方数万兵马对峙,但雷声大,雨点小,基本上没怎么动手。

可笑的是,在朝鲜境内大战,有大明的兵马,有大清的兵马,而朝鲜的兵马,无论是在大明,还是在大清,都是打酱油的存在,唯一的存在感就是,时不时的就被双方阵营都骂为“废物。”

与朝鲜方面近乎无声不同的辽东方面,却是热火朝天。

黄台吉为了牵制朝鲜和皮岛的明军,特意派出多尔衮和多铎两大亲王领兵,并扬言自己要御驾亲征朝鲜。

就在多尔衮和多铎领兵进犯朝鲜的同时,黄台吉亲自领兵,攻打义州。

义州城池本就不大,之前就掌握在建奴的手中,当初是辽东军队趁着黄台吉率军寇关之时,趁机夺回的。

黄台吉对于义州的情况比较熟悉,加之其带领的可是真鞑子,正儿八经的女真人,又是夜间突袭,虽然义州城池多有修缮,加之处于战斗前沿也加有防备,但奈何实力有限,义州守军虽顽强抵抗,但经过一夜的战斗,城池还是失守了,义州守备军士,从参将到士卒,尽皆战死。

同时,又派萨哈廉领兵攻右屯,莽古尔泰领兵攻打大凌河堡。

这两城都是当初趁着黄台吉领兵寇关,辽东军反攻,建奴腾不出手来之时,孙承宗命人加以建造修缮的。

离此三地最近的锦州城,很快就接到了建奴来犯的消息,锦州总兵祖大寿,一面派人向蓟辽总督孙承宗禀报,一面集结兵马,准备驰援。

结果,祖大寿领兵在半路就遭受到了埋伏,幸得祖大寿是沙场宿将,久经战阵,提前加了小心,识破了埋伏。

负责埋伏祖大寿的是黄台吉的亲儿子豪格,见祖大寿识破了自己的埋伏,也不再遮掩,直接领兵摆开了阵势。

祖大寿一看,刀都架到脖子上了,不打是走了了。

于是乎,原本埋伏战变成了遭遇战,豪格领八旗兵,祖大寿领关宁铁骑,双方随即展开了激战。

后祖大寿预感到事情不妙,仗都打到这会了,义州城恐怕凶多吉少了,不能因小失大,锦州城是不容有失,绝非其他城池可比。

于是,祖大寿对着自己的心腹祖宽喊道:“祖宽,你领着家丁向南冲出一条路来,建奴此番所图甚大,我们速回锦州。”

“是。”

祖宽当即率领家丁,向南冲杀。

明末的军队,以九边军队的战斗力为最,因为九边经常发生战事,当兵的都练出来了。

而九边之中,又属辽东军队的战斗力最为强悍,祖大寿作为辽东名将,其麾下的士卒的战斗本就强悍,更何况是其重金豢养的家丁。

所以,祖宽这带着家丁向南一冲,很快就杀出了一条路,甚至打的八旗兵还有点顶不住。

祖大寿一看祖宽冲出了一条路,也不磨蹭,一刀砍翻了一个八旗兵后,立即调转马头,疾驰而去。其麾下兵马也随之离去,头也不回的就撤回至锦州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