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现言 > 快穿:在年代世界悠闲生活 > 第529章 一生要强的妈(38)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29章 一生要强的妈(38)

春节过去不久,几个片区的人纷纷搬进了楼房。

罗康他们虽然没有搬过去住,但是在她的建议下,退了休的邢大爷加入了新社区的居委会,成了一位红箍大爷。

这时候的社区还比较简陋,基础设施并不完善,空地还有很多。

而义务劳动的居委会大爷大妈们,不领工资光干活,相应的,也就有了一点小小的特权,他们可以向房管段申请,在小区里的一些空地上加盖一些小平房,美其名曰“我们居委会要用”。至于用来干嘛,也没人细究。而盖房的钱和人力,房管段那边就出了。

罗康给邢大爷提建议,可以在空地上盖几间小平房,做点小生意。

“为人民服务嘛,反正现在市场已经逐步放开了。人民也得吃喝拉撒,咱们就本着为群众服务的精神,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看看能干点啥。”

邢大爷和另外几个老头老太太一拍脑门,就去找房管段了。不盖白不盖,盖了没准儿就不白盖呢。

于是,沿街一排小平房拔地而起。参与进来的大爷大妈人手一间。

在罗康的建议下,邢大妈开了间主食厨房,就卖馒头、烙饼、烧饼,没什么技术含量,但是生意很好。

没多久,她又从另外一位居委会大妈那里租用了分给她的那间小房,开了个小卖部,生意也很火爆。

邢大爷和邢大妈成了第一批富起来的人。

她的儿子罗元璟,也算是第一批富起来的人。

他干了什么呢?在第一排小平房建立起来,邢大妈的生意蒸蒸日上之后,罗元璟怂恿邢大爷又去找了房管段,在小区里盖了三间小房,还圈了一个小院,成立了一个“物资回收公司”。当然了,因为他太小了,物资回收公司的注册人还是邢大爷。

那是1984年,罗元璟9岁,上小学4年级。罗康在忙着博士论文答辩,罗元璟为了让妈妈专心学业,主动要求到邢家住。大宝那个时候也早就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进了市教育局。他拍着胸脯跟罗康表示:“小姨放心,小元宝白天要上学,下午放学先在家里玩一会儿,等我晚上下班能帮他检查功课,保证没问题的。”

罗康也觉得没问题,就放心的把他放到了邢家。等到她忙完了,再一看,哟呵,人家的生意都开张了。

这爷俩可真是一个敢想敢说,另一个敢听敢干。

罗康都觉得相当炸裂。

物资回收公司?听起来好高大上,本质上,和上辈子一样啊。只是罗元璟从一个亲自动手捡垃圾的小朋友,长成了一个坐等别人来给他送垃圾的小老板。

之所以能想到这么高大上的名字,大概是因为罗康总是跟他讲物资的循环使用,节约资源以及可持续发展。

这时候还有很多国营的物资回收公司呢。

大部分人家会将自己家的废旧物资攒起来卖掉,有一些被他们不经意扔掉的,会被第二梯队的人捡走,就算最后进入了垃圾场的垃圾,还有第三梯队的人来捡,最终都会进入物资回收公司。

一方面是国人一向有勤俭节约的美德;另一方面就是,捡垃圾是很多人家贴补家用的一个渠道。

罗元璟最初接触捡垃圾这个事情,是在1979年的除夕,那时候他4岁。

那天傍晚,天将黑未黑,小元宝跟着大宝哥哥告别了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正要回家呢,昏黄的路灯已经亮了起来,胡同里的家家户户都将自己家的垃圾扔了出来,就扔在路边,第二天一大早,会有清运垃圾的车来清理。

这个时候,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就在大家刚扔出来的垃圾堆里翻找,寻找可以拿去卖的东西,一条胡同又一条胡同,直到她身后背的麻袋都装满了,才步履蹒跚的向城外走去。

小元宝看了她一会儿,还跟她聊了几句。这小姑娘也不怵,大大方方的跟他说话。

“捡这一麻袋也就卖一块多钱,能买二十多个馒头吧,够家里人吃一天的。要是买成杂和面自己做,能吃两天。”

她这几天已经卖了几麻袋了,攒的钱够买快一百个馒头。年年如此。

“我家里是农村的,就在城外头不远,家里没工人,一到月底就没粮,捡点垃圾去卖,正好补上这两天的空。平时我也捡,只是你们没见过我。”

“这不是要过年了嘛,捡垃圾的人变少了,我正好趁机多捡点。”

大宝问她:“你的兄弟姐妹也出来捡垃圾了吗?”

小姑娘的脸就有点垮,并没有,只有她心疼她妈,想着捡垃圾贴补家用,别的兄弟姐妹都到处玩儿呢。等她卖了钱买回馒头,趁着自己去洗手换衣服的时候,家里的兄弟姐妹就会把她刚买来的馒头一抢而空,等她出来的时候,装馒头的超大笸箩都空了。

她问她妈:“馒头呢?”

她妈就会拿出一个馒头给她:“快吃吧,馒头都让他们抢走了,这是我特意给你留的一个,你吃吧。”

其实,兄弟姐妹每人抢走好几个馒头,他们根本就没吃完,都藏了起来,第二天再吃,毕竟,这可是白面馒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