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巅峰之年埋伏笔,度尽劫波港片在

所有衰败的种子,都在巅峰时埋下。回头看港片,从巅峰到瓦解,也只有一眨眼的功夫。

92年的港片,正是极尽火热、癫狂的日子,动不动三四千万的票房捷报,而港片急速滑落时,创造光辉的这帮人不但主力还在,而且正值创作巅峰。究竟何至于此?

说来说去,港片滑落,还是四个字:英雄、时势。自古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但英雄敌不过时势。

整个60年代-8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文化繁荣,电影界李翰祥、张彻、胡金铨,每一个都是独当一面的开山人物。功夫巨星李小龙成为风靡全球的偶像。进入80年代,李小龙逝世,成龙崛起,邵逸夫一手创立的无线训练班也开花结果: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古天乐等如今已是港娱中流砥柱。

这所有积蓄的力量,在80年代不断爆发,在92年抵达高潮。不仅是港片,当时的香港流行文化是整个全球华人圈的绝对高地。但随后的人和事,就呈现出兴衰更替、沧海桑田的味道。港片江湖内部,商业片主导一切,文艺片愈发黯然失色。

1992年张之亮编导的文艺片《笼民》拿到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却只获得177万港元的票房。难怪当时的影评人感叹说:“站起来的敌不过睡下去的,这实在是香港影坛的悲哀!”出于追逐丰厚票房利润的本能,各大制片公司什么热门拍什么,渐渐市场武侠片、枭雄片、无厘头喜剧泛滥,却多半是东施效颦。

片商们“一切向钱看齐”的策略,引发了电影市场的诸多乱象,最终劣币驱逐良币。大公司纷纷离场,跟风烂片见缝插针,多年后人们才恍然大悟——衰败的伏笔,早已埋下。

另一方面,香港经济最好的时候,GDP总额能占据整个中国的18%。但随着经济格局的改变,香港经济不再一枝独秀,文化也不再独领风骚。写下《沧海一声笑》的黄沾晚年感叹粤语歌的没落,不止港片,港娱豪情都只剩一襟晚照。

外因方面,90年代初开始,以《终结者2》和《侏罗纪公园》为代表的好莱坞电脑CG大片开始加快全球化步伐,全世界人民都爱看好莱坞大片,曾经的香港电影后花园台湾市场,不再唯港片马首是瞻了。